清晨六點的太原站,天光未亮,8818次列車已如一條熟悉的綠龍,靜靜停靠在站臺。從1991年開行至今,這趟列車已穿梭太行山北段三十余載。它是沿線百姓的“公交車”,是老鄉(xiāng)出行的“暖心車”,更是鄉(xiāng)村振興的“移動橋梁”。
車廂里的市集與夢想
“當時人擠人,衣服都得從車窗遞進來。”在靈丘新華西街108號店鋪做了十多年服裝生意的吳春女士,對往昔記憶猶新。她說,到了換季補貨的時候,總要去太原服裝城親自挑選衣服,作為京原線上的白天的唯一列車,8818/7次列車就是必選的交通工具。
“那時的綠皮車還是燒煤爐,過個山洞,人人都成了“黑李逵”,夏天車廂悶熱,即使開著風扇,下車時像剛洗完澡……”
可就是這趟慢車,把她從外地進的新款衣服帶回了家鄉(xiāng),也把“美”帶進了山里。
“那時候火車票只要幾塊錢,雖然很慢,但是一想到能把質量好的衣服、新潮的款式帶回家鄉(xiāng),心里就很欣慰?!眳桥炕貞浾f。從她第一次坐這趟列車到現(xiàn)在,已有十多個年頭。店面的裝修也變了、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變了:當時人們對衣服要求很低,質量好、舒服就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的不僅是質量,還有款式、質地、流行元素和品質……
車廂里,變化的不只是人們對“美”的追求。列車上開設“紅色移動課堂”,講述平型關大捷等抗戰(zhàn)故事,讓旅途成為一堂流動的歷史課。吳女士笑著說:“列車員說話特別溫柔,對每一位乘客做到‘有問必答’,真的太有責任心了,熱情服務讓整個車廂的氛圍都特別好?!?/p>
從課堂到田間的“新農人”
家住靈丘的王明玉,是山西農業(yè)大學的學生。這趟“慢火車”,早已成了他連接“大學課堂”與“田間實踐”的紐帶。
十多年前第一次坐8818次列車時,王明玉還是個剛考入中學的學生。“當時最怕冬天乘車,裹著厚棉襖還覺得冷,下車時衣領上都沾著煤灰?!彼貞浾f。那時的列車,車廂里飄著煤煙味,窗戶上結著厚厚的冰花。
如今,8818次列車早已換成空調車,夏天涼風徐徐,車廂地面一塵不染,乘務員會定時擦拭扶手、整理行李。“就像把‘家’搬上了火車,每次乘車都覺得踏實又舒服?!蓖趺饔窀锌?。
今年國慶休假,他再次乘上這趟“慢火車”,不過這次的目的地不是家,而是靈丘周邊的幾個村莊,他準備把學到的農業(yè)知識傳授給村里的鄉(xiāng)親們。王明玉說“這些技術在課本上是理論,在田里才是能結出糧食的‘真本事’,“慢火車”把我送到村民身邊,我才能把知識真正傳下去?!?/p>
鄉(xiāng)村振興的“鐵”擔當
“慢火車”升級后,還有列車上對沿途美食、非物質文化的宣傳,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現(xiàn)在更多人知道羅羅腔、黃燒餅、蕎面了”,王明玉略帶上揚的語氣,話語間承載著新一代青年對家鄉(xiāng)文化傳播的自豪感。“鐵路+文化+旅游”的創(chuàng)新體驗,給沿線旅客帶來了新的乘車體驗,給沿線村縣帶來了新的商機,促進了城鄉(xiāng)融合的發(fā)展。
8818/7次列車就像一條永不停歇的紐帶,一頭連著城市的市場與信息,一頭連著鄉(xiāng)村的資源與潛力;一頭連著象牙塔的智慧,一頭連著田野間的希望。它載著吳女士的服裝夢,見證著從“質量好就行”到“款式新、品質高”的消費升級;它載著小王的農業(yè)技術手冊,把大學的知識送到田間地頭,轉化為鄉(xiāng)村振興的實際力量。
8818/7次公益性“慢火車”還在開著,它不急著到站,因為它知道:每一個站點,都是鄉(xiāng)村振興的起點;每一段旅程,都是美好生活的注腳。它載著鄉(xiāng)親們的夢想,也載著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山野間穿梭不息,續(xù)寫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新故事。(侯婕)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