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的世界危機四伏 |
2016年11月25日 16時06分 新華網(wǎng) |
無從下手和“管得太寬” 曾有業(yè)內人士總結了智能手機誘惑人使用的5大特征:簡便易用;是一種視聽享受;提供眾多選擇;讓溝通無壓力;更重要的是,匿名而且安全。 手機業(yè)內的大小公司正朝著這些特征一路狂奔,而手機用戶也甘愿以付出更多金錢的代價獲得更大、更快、更智能的手機。 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77%的人每天開機12小時以上,33.55%的人24小時開機,65%的人表示“如果手機不在身邊會有些焦慮”,超過九成人離不開手機。 “低頭族”,或許不僅僅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變化,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網(wǎng)絡匿名空間里表達自我,反而在現(xiàn)實世界里偽裝自己。如果不加以節(jié)制,必然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更嚴重的傷害。 人們對手機過于依賴的情況不僅僅出現(xiàn)在中國,在世界的各個地方也都出現(xiàn)了類似情況。那么,其他國家又是如何看待“低頭族”? 由于黑莓手機產(chǎn)自加拿大,幽默的加拿大人就將手機稱為“莓毒品”,即“crack berry”; 多數(shù)人玩手機時愛用拇指,韓國人就形象地稱之為“拇指族”; 在意大利,則稱“低頭族”為使用數(shù)碼而不說話的人; 愛玩手機的人們總感覺收到了新信息,時不時拿出手機查看,然而可能并沒有什么新信息,英國人稱之為“phantom message”即“鬼信息”; 在美國,幫助戒除手機上癮更是成為一些戒毒所的新業(yè)務,被稱為“nomophobia”。 應該說,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卻由于部分人的使用不夠科學、過度依賴,甚至患上手機依賴癥,而引發(fā)大小不同的“囧事”和事故,尤其是由此引發(fā)的一連串命案,帶給我們的是沉痛警示和深刻教訓。 “低頭族”成為潛在的公害,或自我危害巨大,成為事故頻發(fā)的引燃點,的確需要有關方面高度重視和反思,并切實采取措施遏止過度依賴手機。 “司機開車用手機會被處罰,但是行人邊走路邊看手機難道不會妨礙交通嗎?在路上的行人不僅是弱者,也需要承擔在路面上相應的義務吧?”田樂的問題,記者無法回答,而這樣的問題似乎也需要社會以及有關部門的積極回應。 不過,對“低頭族”形成的交通安全隱患進行監(jiān)管,各方意見卻不同。 “過馬路玩手機確實屬于法律空白,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禁止這些行為,只有行人闖紅燈的時候才可以執(zhí)法?!睆V東省廣州市的朱姓交警在郵件中向記者表示,“因為沒有相關規(guī)定,交警不能硬加處罰。只能提醒市民:過馬路的時候,接打電話、收發(fā)短信或是玩游戲,會分散注意力,很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為了自身的安全,過馬路時一定要抬頭看路?!?/p> 此外,也有地方交警部門表示,實際操作中存在難題。首先,此類行為比較普遍,且主要依靠交警在路面查處,因警力不足等原因導致無法全天查處。此外,非機動車數(shù)量龐大,加上沒有駕照及記分等形式作為“卡點”,更難管理。 另外,對過馬路玩手機進行監(jiān)管,受訪的不少市民認為“管得太寬”。 “關于‘低頭族’的執(zhí)法立法還不夠完善,還存在法律空白,單單管束‘低頭’駕駛人是偏頗,對‘低頭’行人的強制管理措施亦不可少,否則不是‘車撞人’而是‘人撞車’?!痹鴮iT研究過手機對駕駛影響的北京律師徐偉向記者建議說,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大處罰力度。在對“低頭族”的管理上,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結合自身國情需要,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guī)。同時,不能只針對駕駛人“低頭族”,還要管束行人“低頭族”。 交通運輸部交通干部管理學院教授張柱庭則建議說,拓寬渠道打造平臺,廣泛宣傳“低頭”危害,倡導“文明行車,文明行走,文明使用手機”的行為,對典型的由“低頭族”引發(fā)的交通安全事故進行曝光,引起群眾對“低頭族”潛在危險的高度重視,提高警惕。 “開車玩手機就是在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開玩笑。只有全民都行動起來,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監(jiān)督氛圍,在潛移默化中,駕車者就會自覺地養(yǎng)成一種文明的駕駛習慣,從根本上遠離不文明的駕駛陋習?!睆堉フf。(記者 趙麗 實習生 王曼寧) (責任編輯:梁艷) |
上一頁 [1 2 3]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