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駐忻州靜樂)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同日成立
項兆倫李福明李俊明等巡察展區(qū)
圖為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和市委書記李俊明一同擊鼓啟幕 劉紀森 攝
本報訊(記者 任逢春)7月22日,經(jīng)過扎實細致的準備,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和忻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欣欣向榮,心靈之舟”山西忻州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動正式亮相首都。同日,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駐忻州靜樂)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正式成立,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和市委書記李俊明一同擊鼓啟幕,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志堅主持開幕式。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館長孫旭光,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福明,省文化廳副廳長趙銀邦,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義青,市委常委、秘書長崔建新,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靜樂縣委書記李德新,副市長王月娥,以及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文化部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和我市的有關領導同志出席開幕活動。中央、省、市媒體記者和各地游人一同見證開幕。
開幕式前,項兆倫、李福明、李俊明等一同巡視“三關又三川,兩山一圣地”忻州文化遺產精品展示區(qū),與非遺傳承人親切交談,察看忻州各縣(市、區(qū))農產品展銷區(qū),了解產品、工藝和市場銷售情況,特別是每到一處都深入了解產品開發(fā)銷售與脫貧攻堅的聯(lián)系緊密度。在隨后召開的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駐忻州靜樂)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建站工作會上,項兆倫對建好工作站提出四點要求。他說,首先要著眼于以恭王府為陣地,用好恭王府的旺盛人氣,實現(xiàn)產品進入大市場;要著力于改進產品的設計和外觀包裝、拓展用途開發(fā)新功能;目標是形成拳頭產品,切實提高收入、提振信心、引領示范,要使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不局限于傳統(tǒng)工藝,將傳統(tǒng)工藝應用于農產品包裝銷售,讓貧困群眾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其次要用好一個月時間的展示機會,通過展銷深入分析了解市場需求,找到能夠迅速突破的產品。在做好顧客調查、市場對接的基礎上,及時從“北京國際設計周”邀請設計師來幫助改進設計,實現(xiàn)農產品包裝與當?shù)厥止に囅嘟Y合,從降低胡麻油包裝克數(shù)等人性化設計入手,進行市場測溫;展示月期間白天銷售,晚上研討改進設計,要使一個月的展銷期成為研討研究的提高期。同時要實現(xiàn)傳統(tǒng)手工藝的兩拓展,即向設計底樣、版權拓展,向形成個性化拳頭產品拓展。三是既然做就要做到位,要把設在靜樂的工作站的作用放大到全忻州市。要聯(lián)合高校和企業(yè),以恭王府為基地,整建制辦班培訓手工類傳統(tǒng)工藝人才,迅速提高忻州傳統(tǒng)工藝產品的設計水平,實現(xiàn)邊學習邊展示邊提高。四是將臨時展示展銷與長期展銷相結合,在一個月的集中展示展銷期后,考慮保留常設兩個忻州產品的精華展示窗,實現(xiàn)隨時掌握市場脈搏,成為提高收入、提振信心、引領示范的窗口。
在開幕式和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建站工作會上,李俊明代表316萬貧困老區(qū)群眾真誠感謝文化部及恭王府博物館長期以來對忻州各項工作特別是脫貧攻堅工作的支持。他指出,策劃舉辦此次專題展示,是文化部黨組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深度貧困的具體舉措,是在用真情用真心來扶真貧和真扶貧。通過專題展示、展演和展出,將對忻州的文化、旅游和各種資源的開發(fā)提升帶來極大的機遇,為忻州搭建起對外宣傳的平臺、開辟對外開放的窗口、創(chuàng)造加快發(fā)展的機遇。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的建立,本身就是傳承歷史文化、擴大非遺影響、提高城市文化影響力競爭力的有力舉措。通過開展忻州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動和設立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有形的影響可以看到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實施文化扶貧是實實在在的,文化扶貧也可以做到精準;無形的影響可以實現(xiàn)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真正實現(xiàn)文化化人作用。感謝恭王府博物館在最好的地方、選最好的季節(jié)、把最好的展位留給忻州,我們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為期一個月時間的展示期,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將做好包括脫貧攻堅在內的各項工作,不辜負文化部黨組的希望,使忻州各項工作有新進展、上新臺階。真誠希望各界朋友到忻州走走看看,感受“欣欣向榮,心靈之舟”。
當日開幕式后,二人臺、北路梆子、八音吹奏、佛樂演奏等非遺項目在恭王府大戲樓進行了展演。
據(jù)悉,本次為期一月的系列活動,包括文化遺產展示、特色農產品展銷、旅游推介、招商引資等,除展演五臺山佛樂、北路梆子、河曲民歌、河曲二人臺、靜樂八音會等非遺項目外,還集中展陳靜樂剪紙、代縣面塑和楊氏古建筑營造技術、原平炕圍畫、定襄木雕、繁峙刺繡和金石雕、五臺澄泥硯和彩塑等非遺項目,集中展銷各縣(市、區(qū))的農業(yè)土特產品,同期進行系列文化遺產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