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良

忻州文廟于明朝弘治五年為紀念傳承孔子為代表的儒教學說而建。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還是藝術造詣,在州縣當中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文廟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九間,整個州城廟宇以此為大。殿面五脊殿頂,脊樓比城樓規(guī)制都大,殿前伸出雨檐三米,朱楹花窗明裝。進殿縱深兩間處東西一字排開八根露明柱,柱體粗碩,水磨方磚鋪地,頂部是圖案別致的木質(zhì)方格天花板。匾額“萬世師表”下,“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端坐其間,形態(tài)端莊肅穆。
解放后這里辟為黨校,有時也開大會,文廟大殿則舉辦各種應時展覽。
出了文廟院門,隔條馬路就是一座碩大的九龍照壁,東西跨度在十米開外。正中九條蟠龍,鱗甲分明,金光四射,內(nèi)角有圓形浮雕,四邊有蓮花和云朵圖案,綠色襯底。背面是凸起的團龍浮雕。下面不遠處是“學道泊子”。民間傳說夜間照壁上蟠龍要到這塘中喝水,天熱了還要舒展卷曲的身軀戲水。這一城內(nèi)景致,后來也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說到水泊,城內(nèi)還有六畝泊、牛站泊、城墻泊、柳林泊等八個泊子。這些泊子的形成與古代修筑土城墻有關,是就近取土挖下的,它里面可以蓄水,也能緩解城內(nèi)排水困難,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1978年3月8日這一天,一場無情的大火把文廟燒成了一片廢墟,從此這座歷史文化古跡蕩然無存。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