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與中秋重疊的假期里,朔州老城洋溢著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上演著“家國同慶、闔家團圓”的故事。
朔州老城的仿古旗幟在樹影間搖曳,上面的駝隊圖案仿佛讓人能聽見古時商隊的駝鈴聲。街道兩旁的國槐與側(cè)柏將天空濾成碎金,每一根燈桿上都并排掛著國旗與節(jié)日裝飾,風(fēng)一吹,紅色便在綠意里漾開,充滿了節(jié)日的喜慶。
在崇福寺朱紅的山門前,檐角的琉璃瓦在秋日陽光下泛著暖光,與旗桿上獵獵作響的五星紅旗交相輝映。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唐代古剎在雙節(jié)期間成了朔州最熱鬧的地標(biāo)之一。門口的石獅子被游客摸得發(fā)亮,它們守著這座城,也守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節(jié)日記憶。
10月6日,中秋節(jié)下午,邁進寺門,大雄寶殿前的香爐青煙裊裊,幾位老人正虔誠地上香祈愿。不遠處,幾個孩子舉著迷你國旗在紅墻下高興地跑著,笑聲驚飛了檐角的麻雀,也驚落了幾片槐葉。
寺內(nèi)的工作人員正忙著維持秩序,講解員劉宇邊擦額角的汗邊說:“這幾天游客特別多,既有來參觀遼金建筑的,也有來祈福團圓的。我們還準(zhǔn)備了幾個小游戲,讓游客在逛寺的時候,也能感受節(jié)日的熱鬧氛圍。”
大雄寶殿的斗拱在陽光的照耀下,投下古樸的陰影,與墻上懸掛的國旗形成奇妙的時空對話——千年古建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人們對當(dāng)下團圓、對祖國昌盛的共同祈愿。
一出寺門就能聽見大秧歌的鑼鼓聲,男女老少圍在一起欣賞著這孕育于朔州大地的戲曲文化。小販的吆喝聲也順著風(fēng)傳來:“月餅!混糖餅!剛出爐的蛋皮月餅!”胡麻油的香氣勾得人直咽口水。
古剎的鐘聲、街巷的笑鬧聲、國旗的獵獵聲、供月的祈愿聲,在朔州的秋夜里交融。從崇福寺的紅墻到老百姓的灶臺,從百年古建的斗拱到夜空里的煙花,朔州百姓用自己的方式,將“家國同慶”寫進了日子里。這是朔州的故事,也是中國的故事,無數(shù)個平凡家庭,正把個人團圓與國家昌盛,過成同一段滾燙的時光。
(責(zé)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