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彼安
俗話說:“頭要涼,腳要暖。”在生活中,有的人頭面部上火癥狀頻發(fā),但腹部發(fā)涼、下肢難暖,以膈為界表現為上熱下寒。這是陰陽不平衡、上下表里不貫通的一種表現,屬于寒熱錯雜證。陰陽失衡,時間長了就會傷及臟腑,易生雜病。
上熱下寒怎么辦?請記住以下5個良好生活習慣:
飲食清淡。人吃得過多、過精,身體消耗不掉的熱量蓄積在體內,容易堵塞中焦,導致胃氣不降、脾氣不升、腎氣不藏,從而出現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調節(jié)情緒。中醫(yī)認為,憂思傷脾,不少人思慮過度,容易阻礙脾胃功能。大腦想事過多,氣血就會持續(xù)往上引,下半身氣血不足,長此以往,就可能會導致上熱下寒。
多吃熱食。長期進食冷飲或者久居濕冷環(huán)境,身體需要調動脾腎兩臟中大量的陽氣來溫化寒濕,若陽氣消耗過多,就會導致下焦陽氣不足。
適量運動。運動能使人體氣血循環(huán)更加暢通,使水火既濟。應盡量改掉進門就坐著或者躺著的不良習慣,每天保持一定運動時長和運動強度。
保證睡眠。中醫(yī)講究睡好子午覺。如果經常熬夜,機體得不到有效休息,體內陰陽失調,就會造成上焦郁熱而下焦虛寒的狀況。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