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留在字條上的話語令人唏噓,也讓人感慨。小小年紀居然對生活如此厭倦,渴望一個人永遠地“睡一會”!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孩子放棄了對生命的希望,這需要警方在調查后給出結論。我們只是在想,如果這個孩子能用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看待生活和學習,正確處理與同學、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或許悲劇就不會發(fā)生,然而這僅僅只能是假設。
近年來,青少年學生自殺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讓人們在感到無比惋惜和痛心的同時,也引起了如何避免類似悲劇不斷發(fā)生的深入思考。孩子厭世輕生,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為成績不好遭遇他人奚落,有的是因為不能正確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則在于這些孩子缺乏在身處逆境時從容面對的能力。
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孩子也和大人一樣,在生活中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不如意的煩心事。如果孩子能正確面對這些事情,及時走出眼前的困境,就會看到另一方晴空。但是,有的孩子由于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面對挫折時就特別容易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最終在不良情緒的誤導下做出錯誤的決定,走上不歸路,給家庭、學校和社會留下無盡的傷痛。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又背負著過重的學習壓力,現(xiàn)在的孩子特別容易積累負面情緒,比如焦慮、自卑、狂躁等。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遭遇挫折,孩子往往因為不能正確面對而走極端。雖然有的學校開設有心理輔導課,也設有心理咨詢室,但由于不能將對孩子的挫折教育常態(tài)化開展,再加上缺乏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很多學校所謂的心理輔導只能是形式大于內容,收效甚微。
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要想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有用之才,除了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要全面發(fā)展以外,加強對孩子挫折教育的短板必須盡快補齊。因此,教育部門應該制定加強青少年學生挫折教育的長遠規(guī)劃,并督促學校把挫折教育納入常規(guī)教育工作之中,讓孩子學會用正確合理的方式化解矛盾,用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用樂觀向上的心情享受生活。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