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的最好辦法,就是將矛盾消解于未然,將風險化解于無形。12月7日,全省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調解工作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大會在太原召開。會議強調,要始終把源頭預防置于先導性位置,最大限度把各類矛盾糾紛消解于未然、化解于無形。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fā)展“楓橋經驗”20周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各級各相關部門在省委堅強領導下,認真落實中央部署要求,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xù)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有力維護了全省社會大局穩(wěn)定。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要治已病的“末端化解”,更要治未病的“源頭預防”,要由終端裁決向源頭防控延伸,立足于早排查糾紛、先化解矛盾、細防范問題,做到“小事不出社區(qū)、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力爭在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皩⒚芟庥谖慈唬瑢L險化解于無形”是新時代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人民群眾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源頭活水”。如果說,以人民為中心,把準群眾訴求,及時解決基層群眾的困難和矛盾,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厚重底色;那么,群眾唱主角,則讓“楓橋經驗”在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中,有了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力。只有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形成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合力。
要奔著矛盾風險挑戰(zhàn)去,既要善于發(fā)現可能影響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苗頭性問題,也要善于應對和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常態(tài)性問題。要善于總結經驗,把新時代“楓橋經驗”優(yōu)勢更好轉化為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效能。
要積極探索運用數字化手段,創(chuàng)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建立集矛盾糾紛預警化解、公共安全風險防控、網格化服務管理和綜合指揮調度于一體的智能化平臺。通過AI人工算法和大數據比對,智能分析海量的民生訴求數據,平臺能夠自動抓取重點矛盾糾紛“信號”,實現平安建設各項工作智能聯(lián)動、重大問題聯(lián)判、重大矛盾聯(lián)調,從源頭捕捉風險、發(fā)布預警,“防未然,治未病”就有了更堅固的保障。
同時,要完善制度配套,支持和推動各地有關部門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積極探索新舉措好做法;抓好隊伍建設,發(fā)展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完善網格員、調解員職業(yè)保障政策,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構建系統(tǒng)完備、無盲區(qū)、零死角的排查機制,通過日常排查、集中排查、條塊排查相結合,確保精確預測、精準預警、精密預防,從而將矛盾消解于未然,將風險化解于無形,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yè)化水平,譜寫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山西篇章。
王早霞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