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共擔”育兒理念日益普及,呼喚育兒友好公共場所建設升級
“父嬰室”來了,如何與職場父母育兒需求更適配?
閱讀提示
連日來,北京、上海等地商場悄然出現(xiàn)“父嬰室”或父母通用育嬰室,旨在為父親參與育兒提供便利。這不僅是公共設施的細分升級,更是對職場父母多元需求的回應,反映出育兒責任正轉向“父母共擔”“社會分擔”的趨勢。專家指出,建設育兒友好公共場所,需政府、企業(yè)與社會協(xié)同發(fā)力,共建職場父母育兒保障體系。
“以前帶娃出門,換尿布時常常得躲進衛(wèi)生間。如今商場有了‘父嬰室’,寬敞衛(wèi)生不說,還有嬰兒護理臺、溫奶器,終于不用手忙腳亂了?!苯眨瑏碜员本┑姆壬蛴浾叻窒?,自己帶著1歲兒子在位于北京朝陽區(qū)的一家商場購物時,其新設的“父嬰室”為他提供了很多方便。
隨著雙職工家庭增多、育兒觀念轉變以及“三孩”政策的實施,一段時間以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許多公共場所出現(xiàn)了“父嬰室”或改造后的父母通用新型育嬰室。相較于傳統(tǒng)的母嬰室,新設的公共空間兼顧了父親參與育兒的便利性,卻也面臨功能定位適配度較低、覆蓋范圍不足等問題。
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新型育嬰室的推廣不僅是公共設施的一次細分升級,也反映出職場父母對育兒友好公共環(huán)境的多元需求,而滿足這一需求需要政府、企業(yè)與社會多方協(xié)同發(fā)力。
新型育嬰室逐漸增多
日前,記者走訪北京朝陽區(qū)某商場發(fā)現(xiàn),在該商場4層的育嬰室門口,懸掛著寫有“共同育兒”和“一間不只屬于她的房間”兩塊標牌,育嬰室的標志則為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共同抱著孩子。
記者看到,在該育嬰室內,設有沙發(fā)、洗手池、嬰兒床、換尿布臺、奶瓶加熱器等設施。
此外,育嬰室內部區(qū)分了育嬰空間和哺乳空間,獨立劃分的哺乳空間門口設有“男士止步”標識和區(qū)隔簾。在約半小時內,共有7個家庭帶著孩子進入育嬰室,其中3個家庭有男士陪伴。
“平時和老公一起帶孩子的情況挺多的,之前去過很多商場的母嬰室,有的會在門口寫著‘男士止步’。這種情況下,孩子爸爸只能在外邊的座椅上干等著,我一個人在里面也忙不過來。”當天來到商場育嬰室的職場媽媽許女士表示,作為雙職工家庭的一員,她期待更多商場增設“父嬰室”或新型育嬰室,從而降低職場媽媽的育兒壓力。
“增設‘父嬰室’的初衷是為更多帶娃的寶爸提供便利?!北本┗荻喔圪徫镏行钠放浦行目偙O(jiān)劉祎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商場主打“親子友好”,70%以上的客群為親子家庭,每層均設有母嬰室,“以前觀察發(fā)現(xiàn),不少寶爸獨自帶娃時,走到母嬰室門口會猶豫徘徊。為滿足顧客需求,今年4月商場增設了‘父嬰室’?!?/p>
劉祎表示,商場的“父嬰室”并非單獨新建,而是在原有每層母嬰室的基礎上改造而來,保留了與母嬰室一致的功能與設施,“唯一的區(qū)別是貼上了‘父嬰室’標識,明確服務于獨自帶娃的寶爸群體,更好保護帶娃父母雙方的隱私”。
解決“寶爸”帶娃需求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看來,“父嬰室”和新型育嬰室的推廣,是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一次重要創(chuàng)新,也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構建育兒友好環(huán)境的關鍵探索?!皬摹笅胧摇健笅胧摇耐卣梗砻媸枪部臻g功能的細分,實則體現(xiàn)了育兒責任轉向‘父母共擔’與‘社會分擔’的理念突破?!?/p>
近年來,父母共同參與育兒的理念不斷普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開展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孩子不到10歲的90后爸爸群體中,寶爸每天用于照顧孩子的平均時長為2.39小時,較70后爸爸的照顧時長增加了約16%。
與此同時,勞動者的育兒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希望‘父嬰室’是一個開始,能帶動更多公共場所和辦公場所完善育兒設施。”在鄭州某科技園區(qū)工作的職場媽媽崔女士,道出了不少勞動者的心聲。
“對于職場父母來說,‘帶娃出行’‘加班托管’‘應急照料’都面臨著不少難題。如果商場、公園、寫字樓等場所能提供更多育兒空間和臨時托管服務,就能更好解決職場父母的燃眉之急?!贝夼空f。
對此,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院副教授范麗娜分析認為,從勞動保障的視角看,“父嬰室”及新型育嬰室的推廣,支持父親承擔育兒責任,實質是勞動者權益保障從工作場所向工作與生活全場景延伸的體現(xiàn),其核心關聯(lián)在于切實減輕勞動者的育兒壓力與后顧之憂。
有受訪專家認為,完善可及的公共場所育兒設施保障了育兒期職場父母平等、有尊嚴地參與社會經(jīng)濟活動,讓勞動者能夠避免因育兒不便導致的職業(yè)發(fā)展受限。
“還能夠降低育兒的時間成本與心理成本,減少職場父母因‘背奶難’‘遛娃難’而產生的請假需求,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狈尔惸缺硎荆瑒趧诱邔挠萌藛挝慌c社會共同分擔育兒責任的行動中受益,進而表現(xiàn)為更高的返崗率、留才率和創(chuàng)新投入度。
推動政府、企業(yè)與社會多元共治
公共設施升級如何更好地適配職場父母需求?王天玉認為,社會各類設施的設計理念需緊跟人口結構變化及時調整,公共空間與辦公場所的功能設置應考慮職場父母“勞動者”與“帶娃者”的雙重身份。
王天玉進一步建議,一方面,隨著靈活辦公逐步推廣,可以嘗試在公共場所的育兒空間配備遠程辦公設施,幫助職場父母在照料孩子時滿足辦公需求。另一方面,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為勞動者提供子女托管服務,“既解決職工帶娃難題,也讓他們能安心工作”。
“公共場所育兒設施應從‘固定配套’升級為‘城市網(wǎng)絡節(jié)點’?!狈尔惸缺硎?,育兒設施建設應更廣泛覆蓋社區(qū)商業(yè)中心、圖書館、公園、地鐵站等日常生活空間,構建“15分鐘育兒服務圈”。
“還要加快推進數(shù)字化轉型?!狈尔惸冉ㄗh,通過開發(fā)便民小程序提供設施查詢、預約使用等智能服務,并探索與企業(yè)合作推行會員共享制度等。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多地出臺完善公共場所及辦公場所育兒設施相關政策,并加速推動實踐。例如,上海市印發(fā)文件,規(guī)范母嬰設施的建設、管理、運行等工作;深圳市大鵬新區(qū)南澳辦事處設立社區(qū)托育點,滿足轄區(qū)居民托育服務需求;西安市第二保育院設立“侯爸工作室”,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將科學育兒理念分享給寶爸群體。
“構建職場與公共空間協(xié)同的育兒友好環(huán)境,需要推動政府、企業(yè)和社會多元共治。”范麗娜認為,政府應發(fā)揮引導作用,將育兒設施配置納入公共場所建設強制性標準,并通過稅收優(yōu)惠和財政補貼激勵實施。同時,在社區(qū)生活圈改造中優(yōu)先布局育兒服務空間。企業(yè)也應承擔主體責任,與商業(yè)服務設施共建員工育兒保障體系。
本報記者 陳丹丹
《工人日報》(2025年09月29日 06版)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