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潛流人工濕地。本報記者 宮愛文攝
本報訊(記者白雪萍趙丹琦)汾河之水,恰似一條靈動的絲帶,蜿蜒穿梭于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河水潺潺不息,紫色鳶尾花迎風搖曳,將這座公園裝點得更加美麗。
而在與濕地公園相隔不遠的土地上,一項關于污水凈化的工程,正循著圖紙紋路漸漸化為現實。
6月初,位于神峪溝村西北、汾河東岸的靜樂縣污水凈化中心尾水濕地建設項目試運營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員穿梭忙碌,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服務中心主任王旭珍正與技術人員核對當日工作進度數據。
據悉,該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20畝,總投資約5488.93萬元,實施主體是山西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服務中心。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1套尾水濕地處理系統(tǒng),其中包括占地面積4.32畝的生態(tài)渠、占地54畝的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占地45畝的表面流人工濕地以及占地15畝的穩(wěn)定塘。
“我們采用‘生態(tài)渠+垂直潛流人工濕地+表面流人工濕地+穩(wěn)定塘’的處理工藝,通過構建人工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利用人工濕地強化凈化功能對尾水進行凈化處理?!蓖跣裾渲钢に嚵鞒虉D介紹說。尾水經人工濕地處理后,水質達到《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體標準,排入汾河,可有效降低入河的污染負荷,保證河西村國控斷面水質穩(wěn)定達標。
在穩(wěn)定塘邊,忻州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靜樂分局副局長李拓基向記者詳細介紹了相關工藝流程:“污水首先進入生態(tài)渠自然復氧,隨后流入垂直潛流人工濕地,通過垂直滲透過程中的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及微生物分解作用去除大部分污染物;接著進入表面流人工濕地,經植物根系攔截吸收進一步去除剩余污染物和懸浮物;最終在穩(wěn)定塘內,通過動植物的吸收凈化作用,確保出水水質穩(wěn)定達標后排入汾河。”
靜樂縣的生態(tài)蛻變,離不開對“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的深入實施。作為該縣去年有序推進的省級“一泓清水入黃河”重點工程之一,尾水濕地項目已如期完工,目前正處于試運營階段,待完成相關驗收工作后將正式投運。而推動該項目市場化運行,則是該縣今年打好“碧水”攻堅戰(zhàn)的一項重點工作。
項目投產后,可以通過人工濕地削減污水凈化中心尾水污染負荷,是保障河西村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的關鍵節(jié)點之一,也是落實源頭治理、減少汾河流域周邊安全隱患的重要舉措,同時可推動汾河沿線生態(tài)持續(xù)向好,為居民提供優(yōu)良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
胡家溝村村民老李說:“現在搞了這個工程,汾河水將越來越清了!”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