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樊城一座墓葬出土的佛塔模型
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借助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在漢晉時期有了初步發(fā)展。東晉時期出現(xiàn)“塔”字,古籍載:“塔字,諸書所無。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备鸷闉闁|晉人,也就是說,在東晉以前沒有“塔”字?!八弊殖霈F(xiàn)得雖然晚,但作為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入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從理論上講,中國早期的塔應(yīng)該是模仿印度,印度本土早期的佛塔為覆缽式舍利塔,整體形象像一個倒扣的碗。但是,中國最先出現(xiàn)的并不是覆缽式塔,而是與樓閣相結(jié)合的樓閣式塔。
樓閣式塔是樓閣上增加塔剎而形成的。湖北省襄樊市(今湖北省襄陽市)樊城一座墓葬曾出土過樓閣式佛塔模型,通高104厘米,有兩層,屋頂有7層相輪,塔剎頂端有仰月。1986年,四川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采集到一塊漢代畫像磚,上面也有清晰的樓閣式塔圖案。樓閣和樓閣式塔不同,樓閣式塔必須具備佛塔的標(biāo)志——塔剎。塔剎的基本形式是覆缽式塔的縮小版,也就是說將印度形體巨大的覆缽式塔,微縮之后放置于中國傳統(tǒng)的樓閣頂上,就形成了樓閣式塔。
南北朝時期史學(xué)家魏收在《魏書》中將塔的出現(xiàn)與佛教傳入聯(lián)系在一起:“自洛中構(gòu)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gòu)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最早提到中國建造佛塔的文獻是陳壽的《三國志》,不過那時塔被稱為“浮圖祠”:“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涂身,衣以錦采,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贝司渲刑岬降慕ㄖ问綉?yīng)當(dāng)近似于甘肅雷臺漢墓中的樓閣式樣。換言之,塔這種建筑的主體是中國式的,只是在樓閣上加了一個塔剎。那么,為什么佛教在傳入中國后,覆缽式塔并沒有成為流行樣式,而是與中國的樓閣相結(jié)合呢?
漢代有“仙人好樓居”的說法,《史記》載公孫卿曾對漢武帝說:“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樓居?!庇谑?,漢武帝下令在長安建蜚廉桂觀,在甘泉建益延壽觀,這件事發(fā)生在元封年間。《史記》中還提及,秦始皇東巡至瑯琊,后遣齊人“入海求仙人”;漢武帝時著名的方士欒大、公孫卿都是齊人,公孫卿的老師申公也是齊人。
為什么齊地會產(chǎn)生“仙人好樓居”的說法?筆者以為這和海市蜃樓的現(xiàn)象有關(guān)。海市蜃樓是一種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虛像?!妒酚洝分姓J為:“海旁蜄(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云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我國古代把蜃景看作仙境,秦始皇、漢武帝曾率人前往蓬萊尋訪仙境,求靈丹妙藥。為什么叫蜃樓?明朝陸容《菽園雜記》云:“蜃氣樓臺之說,出天官書,其來遠矣。或以蜃為大蛤,月令所謂雉入大海為蜃是也?;蛞詾樯咚?。海中此物固多有之。然海濱之地,未嘗見有樓臺之狀。惟登州海市,世傳道之,疑以為蜃氣所致?!秉S海、渤海交匯處位于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是我國海市蜃樓出現(xiàn)最頻繁的地域,故“仙人好樓居”的說法來自齊地的方士就不難理解了。
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人們對建筑高度的追求盛行一時,在圖像中多有反映?!妒酚洝分杏涊d了一座形制特別的高樓——“井干樓”:“宮北有井干臺,高五十丈,積木為樓?!彪y以想象,井干樓要耗費多少木材??偟膩碚f,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初,為了便于人們接受,往往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傳播,因此佛教和佛塔一進入中國就與本土文化相結(jié)合,而樓閣式塔的出現(xiàn),正是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杭 侃)
(責(zé)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