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世界遺產 文明瑰寶 |
2025年01月13日 16時38分 山西日報 |
平遙古城(資料圖) 云岡石窟(資料圖)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資料圖) 平遙古城墻(資料圖)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猶如璀璨星辰,鑲嵌在人類文明發(fā)展與自然演進的壯闊長卷之中。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擁有59項世界遺產,它們如同閃耀的明珠,見證了華夏大地的輝煌與滄桑。 在這片文物瑰寶匯聚的土地上,山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傲立群雄。這里,有三處閃耀的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1997年榮耀入列的平遙古城,這座承載著2800多年歷史的中國古代縣城,一磚一瓦都訴說著歲月的故事;2001年成功申遺的云岡石窟,那山巒間歷時64年精心雕琢的石窟藝術,仿佛一幅幅跨越千年的歷史畫卷,令人嘆為觀止;2009年成功申遺的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那片世界上鮮有的古建筑群見證了佛教近2000年的演變歷程。 山西的這三項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每一處都蘊含著沉甸甸的歷史厚重感,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展現,讓世界為之傾倒,讓后人銘記傳承。 平遙古城 詮釋聞名世界的華麗蛻變 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城,悄然間從歷史的塵埃中蘇醒,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平遙古城,這座承載著2800多年滄桑歲月的北方縣城,以其獨特的魅力詮釋了從寂寂無名到世界遺產的傳奇蛻變。 在歲月的長河中,平遙古城的城墻見證了無數的刀光劍影,而古城內的每一個角落,仿佛回響著往昔的歌舞升平。如今,這張世界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讓平遙在短短20多年間,不斷書寫著“世遺效應”的新篇章。 65歲的張桂泉老人,每日堅持騎行鍛煉,每當路過平遙古城總會駐足凝望。25年前,他曾親身參與平遙古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本編撰工作。然而,對于上世紀90年代經濟尚顯落后的平遙縣而言,申遺之路并非坦途。一度,平遙古城差點在拆遷的浪潮中消逝,成為歷史的遺憾。 回溯至上世紀80年代初,“破舊立新”的風潮引領著各地的城市建設。山東曲阜明城墻、四川閬中古建筑等,紛紛在拆遷的洪流中倒下。當時,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挺身而出,多次奔赴平遙,力陳保護古城的重要性,懇請當地政府暫停拆遷。1994年召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遙旅游經濟開發(fā)論證會,為古城未來發(fā)展指明了方向。與會專家一致建議,將平遙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申遺,平遙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機關干部放棄休息時間,挖開填平的護城河,重現古城昔日的風貌。1998年,《山西省平遙古城保護條例》的出臺,更是為古城的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平遙縣不遺余力地投入巨資,對城墻、古城南大街、東大街、縣衙、雙林寺等歷史街區(qū)和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精心整治與修復。2012年,平遙縣啟動的古城內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工程,更是開創(chuàng)了全國乃至亞太地區(qū)遺產保護的先河,贏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廣泛贊譽。 曾任平遙縣文物局局長的冀太平回憶起當年縣衙復原的艱辛歷程,仍歷歷在目。在政府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他們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成功修復了占地2.6萬多平方米的縣衙建筑群,使平遙縣衙成為古城內最具規(guī)模的景點。 縣衙的修復,不僅為平遙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使其成為承載平遙文化的標志性載體。自2001年起,平遙國際攝影展在此舉辦,連續(xù)十年間,攝影展的開閉幕式、頒獎儀式均在此舉行。攝影展的舉辦,不僅讓縣衙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更讓平遙的名字響徹國際。 2017年,著名導演賈樟柯在平遙創(chuàng)辦平遙國際電影展,再次將這座小城推向國際電影舞臺的聚光燈下。參展的電影人紛紛贊嘆,在平遙的觀影體驗堪比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甚至有人感慨:“八天泡在平遙電影宮里,如同置身于夢幻之中。” 如今,國際旅游城市的桂冠已穩(wěn)穩(wěn)地戴在平遙的頭上。為了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共同探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平遙縣與法國普羅萬市締結為友好城市,開啟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篇章。 申遺成功,對平遙而言,無疑是一次涅槃重生。 從1997年游客人數僅5萬人次、門票收入104萬元,到2023年,平遙古城全年接待游客909萬人次,門票收入1.2億元。截至目前,平遙古城已連續(xù)5年入列“全國5A級景區(qū)品牌100強榜單”前十。 平遙的飛速發(fā)展,既得益于時代的進步,更離不開世界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所引發(fā)的“蝴蝶效應”。成功申遺,讓這座擁有2800多年歷史的古城煥發(fā)了青春,也迎來了嶄新的未來。 云岡石窟 展現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岡石窟考察時強調,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在晨曦初照的冬日早晨,一抹金色的陽光輕輕拂過古老的云岡石窟,仿佛為這千年的佛國世界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這里,歷史與現代交織,文化與科技共鳴,共同守護著這份人類文明的瑰寶。 “云岡石窟毫無疑問是世界藝術的高峰之一,它表明你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是貴國文化遺產對世界最優(yōu)良的貢獻之一。”1973年9月15日,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在周恩來總理的陪同下參訪云岡石窟時說。 此后,來自英國、墨西哥、不丹王國、泰國、荷蘭、烏拉圭等多個國家的政要均在云岡石窟留下足跡。 1999年,大同市正式啟動云岡石窟申報世界遺產程序,2001年12月14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大同云岡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云岡石窟成為中國第28處世界遺產。 云岡石窟始建于北魏和平年間,現存主要洞窟45個,共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作為中國唯一由皇家建造的石窟,云岡石窟從一 開始,就見證著中外文化的交融。 石窟內,一尊尊佛像栩栩如生,或靜坐冥想,或慈悲微笑,每一鑿每一劃都蘊含著匠人對佛法的虔誠與對美的極致追求。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了當年云岡石窟的壯景:“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 云岡石窟的藝術風格獨特而多元,它融合了印度、中西亞的藝術元素,又巧妙地融入了希臘、羅馬的建筑造型和裝飾紋樣,展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從早期的雄渾粗獷到中期的細膩精致,再到晚期的世俗化傾向,云岡石窟的造像風格多樣且演變明顯,反映了北魏時期藝術風格的變遷。這些佛像、菩薩、天王等形象,不僅展示了佛教藝術的魅力,更成為當時社會對外來文化接納與融合的生動寫照?!痹茖芯吭涸洪L杭侃介紹說。 保護文物,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云岡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與監(jiān)測中心副主任閆宏斌告訴記者,此次對洞窟的日常保養(yǎng)修復已歷時近3個月,發(fā)現的病害數量有800多處,均為粉塵污染、鹽害、起翹、裂隙、空腔等常規(guī)問題。而一處病害從確定、制圖到修復方案的選擇、操作、驗收,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作?!坝袝r哪怕一厘米的病害,也得用一周時間才能修復,要花上一番‘繡花功夫’。” 云岡造像多基于砂巖雕琢,千百年來在風侵雨蝕和人為破壞下,已進入“老年”狀態(tài)。自2015年以來,云岡研究院每年都會選擇關閉一到兩個洞窟進行日常保養(yǎng)修復。 閆宏斌表示:“修復并不是讓文物恢復如新,而是讓其恢復原來的穩(wěn)定性,延緩風化速度,讓文物‘祛病延年’?!?/p> 2024年12月16日,云岡石窟第6窟和第12窟完成保護工作,正式恢復開放?!昂媒鉀Q的問題都解決了,現在難解決的是風化、凍融、滲水等問題?!焙假┨寡?,“現在的保護工作壓力不是輕了,而是更大了。” 從本體保護轉向預防性保護、精細化維護,特別是數字化手段的應用,為這座千年石窟插上了青春的翅膀。 據了解,一座十二三米高的洞窟,工作人員掃一遍下來,大概需要一個月時間。僅照片就有20多萬張,再加上激光掃描的數據,一個洞窟的數據量就有40多TB(萬億字節(jié))。2021年,數字云岡先進計算中心建成,每秒234萬億次的計算能力,助力將云岡石窟留給下一個千年。目前,云岡石窟數字檔案已經完成總量的三分之二,計劃2030年前全部完成。 除了保護,云岡石窟的活化利用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研學活動的開展,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云岡,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他們通過項目式探究的方式,認識云岡石窟的價值,探討遺產保護與研究之路。同時,云岡石窟還利用3D打印、VR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讓精美的佛像“行走”起來,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云岡石窟的研究涵蓋歷史學、哲學、考古學、民族學、宗教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旅游管理學、文學等多學科研究??脊沤缗c學術界一致認為,僅云岡石窟就足以支撐起一個學科。 2019年,隨著《云岡石窟全集》的出版,更為這座石窟群構建了最完整、權威的影像譜系,奠定了云岡學在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云岡石窟研究已得到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研究的重點已從探究云岡石窟在佛教史、藝術史上的重要性發(fā)展到了深入挖掘造像藝術和造像背后蘊含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深層次問題,研究成果不斷問世。 五臺山 彰顯活態(tài)傳承的獨特魅力 文化遺產,只能是塵封的記憶嗎?世界文化遺產,僅供觀賞、追憶嗎?五臺山用自己的方式給出了答案。這座橫跨多個歷史時期的佛教圣地,至今仍然充滿生機。 2009年6月,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五臺山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第2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五臺山見證了近2000年佛教中國化的演變過程,形成了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F存的86處寺院,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7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構成了五臺山雄偉壯觀的古建筑群。 五臺山歷經千百年歲月洗禮,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便成為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其連續(xù)性之強,讓人嘆為觀止。記者沿著山路蜿蜒而上,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 從臺懷鎮(zhèn)出發(fā),一路經過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直至東臺望海寺,沿途還有黛螺頂、南山寺等眾多古跡。這便是五臺山的主要遺產點,每一處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 佛光寺東大殿和南禪寺大佛殿,作為國內僅存四座唐代木構建筑的杰出之作,為研究唐代建筑的形制、結構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塔院寺大白塔雄偉挺拔、造型優(yōu)美,是中國塔式建筑的珍品。寺廟之間的和諧共處,佛教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相互融合,都體現了五臺山佛教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在前不久的文化遺產忻州論壇上,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李江海表示:“五臺山不僅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更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典范。這里的寺廟建筑、佛教藝術、僧侶生活等,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創(chuàng)新性,而且每次來都有新感受?!?/p> 同樣認為“常來常新”的,還有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家文物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顧玉才,“從文物保護目標到周邊環(huán)境整治,再到游客參觀游覽的設施條件,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正是五臺山走向世界的過程體現。” 正如專家所言所感,成功申遺后的五臺山,改變從未停止?!盀樘嵘糜畏掌焚|,補齊基礎服務短板弱項,我們專門組建了五臺山志愿者服務隊伍,為游客提供指引路線、維護秩序、咨詢投訴等服務?!蔽迮_山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在志愿服務站點配了手機充電器、醫(yī)藥箱、飲用水、雨傘、輪椅等用品,讓游客一進山就感到舒適溫馨?!?/p> 為緩解多年來的交通擁堵,景區(qū)在管理上下大力氣:景區(qū)所有居民商戶近萬輛自有車輛全年實行單雙號限行;外來車輛實行預約入山;完善銜接有序、運行順暢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此外,在重大節(jié)假日,核心區(qū)內停車場、賓館停車場對外開放,為游客提供免費停車服務。 2024年6月,《山西省五臺山文化景觀保護條例》全面實施。《條例》從3個方面對五臺山文化景觀保護作了明確規(guī)定,五臺山文化景觀保護要維護自然地貌與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確保文化景觀的真實性、完整性、協調性和延續(xù)性,把五臺山文化景觀保護利用工作納入法治軌道。 五臺山還積極融入現代社會,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比如,引入了電子門票系統、智能導覽等現代化設施,讓游客能夠更加方便地游覽五臺山。同時,五臺山還注重環(huán)境保護和文化傳承,努力讓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這座佛教圣地的獨特魅力。 “在保護好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前提下,五臺山景區(qū)在遺產地核心區(qū)內做減法、核心區(qū)外做加法,調整重塑景區(qū)業(yè)態(tài)布局,打造世界級康養(yǎng)目的地?!毙弥菔形睍?,統戰(zhàn)部部長,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卓良說。 為淡化核心景區(qū)商業(yè)化氛圍,近年來,忻州高標準推進五臺山“管委會+景區(qū)公司改革”,以治危、治臟、治亂、治理為抓手,謀劃實施路網體系和停車場建設,優(yōu)化公交體系和交通組織管理,著力解決功能、秩序、服務環(huán)境等方面的突出問題。 五臺山遺產保護中心的大屏幕實時顯示著景區(qū)的各項數據。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工作人員可以及時了解景區(qū)的情況,為游客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服務。同時,五臺山還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如佛教文化節(jié)、書法展等,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佛教文化。 五臺山既是文化遺產,也是發(fā)展軸。景區(qū)先后與山西省古建筑研究院、山西省彩塑壁畫研究所等單位建立合作關系,與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合作出版《五臺山研究》雜志,與忻州師范學院合作出版五臺山世界遺產保護系列叢書和《五臺山學探究》等專著,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設立五臺山世界文化遺產專項基金,深入挖掘五臺山世界遺產價值,對世界遺產保護進行探索性研究。 2024年夏季剛剛投入運營的五臺山梵境里文旅小鎮(zhèn),讓在五臺山宜居宜游成為現實。由民營企業(yè)投資近20億元、總建筑面積7.4萬平方米的文旅小鎮(zhèn),一 開放就受到游客歡迎。古色古香的民居、群山翠湖環(huán)抱的別墅,與雄渾蒼勁的五臺山融為一體;夜晚的無人機表演、互動式情景演出讓游客在五臺山的一個個夜晚,既清涼舒適又多姿多彩。目前,文旅小鎮(zhèn)已形成“觀、游、學、吃、住”的完整旅游業(yè)態(tài)。 本版文字:本報記者王荔 (責任編輯:梁艷)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