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在河北邯鄲的“‘面面’俱到,暢享‘食光’”市集內(nèi),來自山東濟南的游客張淇梓收獲滿滿。
“旅游的意義,在于感受當(dāng)?shù)鬲毺氐奈幕?。聽著歷史故事嘗美食,真好!”張淇梓說。
市集內(nèi),水汆丸子攤位前人頭攢動,河北烹飪大師王延?xùn)|正在展示“絕活”。只見他左手抓肉糜握拳擠出,右手五指依次快速將肉糜抿成丸子,動作流暢,一分鐘能制作150多個丸子。
“選肥三瘦七的豬腿肉剁茸,一斤肉加六兩水,逆時針連續(xù)攪打,直到能甩出粘連感才算好。”說話間,丸子煮好出鍋,白玉般的丸子漂浮在澄澈的湯中,點綴著翠綠的香菜,十分誘人。
市集上,各類絕活正在上演。有著“長長久久、長命百歲”美好寓意的“盤龍一根面”堪稱面食藝術(shù)品。制作師傅從油盆抽面,手指翻飛間,面條如靈動的盤龍在空中飛舞。肥鄉(xiāng)削割、黑臉燙面包、武安拽面等邯鄲各縣(市、區(qū))的傳統(tǒng)名吃集中亮相。
邯鄲作為粟的發(fā)源地和戰(zhàn)國趙國都城,3100年的建城史勾勒出黃河中下游飲食文明的演變脈絡(luò)。此次市集通過集中展示制作各縣(市、區(qū))的傳統(tǒng)美食,讓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面食小吃中的飲食文化”。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 周金立)
(責(zé)任編輯:梁艷)